王一军,男,1942年出生,教授。担任过十堰职业大学副校长,十堰职院文史研究所所长等职务。
退休后,致力于地方文史的整理、研究和挖掘工作。已在核心期刊发表地方文史研究的专题论文近20篇。出版武当诗词研究的专著多本。2006年其主编的《明清郧阳历史文献笺注稿》一书获市政府科技进步二等奖,也是所有奖励项目中唯一的社科类项目。
2008年夏天,历经6载,有着“十堰文化名片”之称的《郧阳府志·校注本》在其努力下得以面世。评论认为,《校注本》的问世,对了解和研究鄂豫陕毗邻地区明朝以前的自然风貌和历史文化,具有不可替代的巨大作用。
这一大批研究鄂西北文化方面的书籍相继问世,奠定了王老鄂西北文化及楚文化研究的带头人地位。对此,先生的看法是,本地历史文化的研究必须要靠各方面学有专长的人来完成,“写的东西出来后,别人看了以后,一定不能让人说,是在胡说八道。”
王一军:正史清源 训诂郧乡
□十堰周刊记者龚祥龙 见习记者王玮
“这些书几乎没有人买,但这件工作必须要有人做。”坐定茶社,王老先生首先送给记者由他和朋友主编的《郧阳府志》一书。其时,深秋的阳光自窗户散射进来,均匀地撒落茶舍各处,一如老先生修身治学多年来的性格,平和而淡定。
立志训诂,首先得益于王老先生学生时代的国学修养。1962年,王老先生考入华中师范大学中文系。毕业后,先后在十堰中学、十堰师范、十堰高师班、十堰教师进修学校、十堰大学和十堰职业技术学院任教。主讲和辅导的高校文科课程有现代汉语、古代汉语、中国古典文学、中国古代历史、中国传统诗词等。
“1976年,我参加了一次全国性的训诂学学术会议,在与中国历史文献学学会会长张舜徽交谈中,他对我说,如果把训诂知识用于鄂西北历史文化研究上,这也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。”王老回忆说,自此以后,他便开始了迄今已30多年的鄂西北历史文化的研究工作。
王教授正在查阅资料 胡昌龙摄影
随后,王老先后参加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以及北京大学、武汉大学等高校举办的训诂学、文字学、音韵学、古代文献学、秦汉史学、中国儒学等进修班的学习。王老说,历史文化研究工作需要多方面的知识,不仅需要各个时代的历史知识、文化知识,还得需要训诂学、古文字学、音韵学、哲学、古建筑等方面的知识,还要求具备融会贯通的能力,“知识不能仅限于点上,要将它们扩展到线上和面上。”
这也注定了王老选择的是一个厚积薄发的学科。1987年,王老先生参编的、有影响力的高校专科教材《古代汉语》问世。其时,距离他致力于训诂等方面的研究已经11年之久。
“从事古文学、古文字和训诂方面的研究,要耐得住寂寞。”回首往昔,王老仅一句带过。或许在他看来,原本渗透在他性情之中的淡定勿需赘言。
王老的主要著作还有,1987年北京旅游出版社出版的《武当山古代诗歌选注》、1997年武汉地质大学出版社出版的《十堰古今诗词选》、2005年,当代中国出版社出版的《明清云阳历史文选笺注稿》、2007年,长江出版社出版的明代万历《郧阳府志》校注本……
这一大批研究鄂西北文化方面的书籍相继问世,奠定了王老鄂西北文化及楚文化研究的带头人地位。对此,先生的看法是,本地历史文化的研究必须要靠各方面学有专长的人来完成,“写的东西出来后,别人看了以后,一定不能让人说,是在胡说八道。”
随着对本地文史研究的深入,王老的疑虑也越来越多,多年来国内学术界认为《郧台志》等同于《郧阳府志》,这显然是错误的。
王老在北京图书馆得知,《郧阳府志》和《郧台志》各有—件孤本,存放于台北图书馆。解放前被转运到了台湾。
他第—时间把这个消息报告给了十堰职业技术学院的领导,提请学院出面做学院退休干部肖汉池老先生的工作,让他请其在台湾的弟弟出面将这两部书引回大陆,得知消息的十堰市地方志办公室主任潘彦文,也将有关信息向市领导作了汇报,并得到了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。
2003年秋,凝聚着海峡彼岸辛勤汗水的5大本《郧台志》和《郧阳府志》影印件,终于回到郧乡十堰。
随后的一年多时间里,王老与潘彦文先生遍查典籍,实地走访,历时一年有余,《郧阳府志·校注本》终于器成,并由长江出版社出版发行。
“《郧阳府志》里究竟有多少错误记不清了,总体说来,有几百个不为过。”王老说。这些讹误,王老均一一予以校正。
目前,王老仍在从事明代以前历史文献的解释工作。
训诂学,是研究中国传统古书中词义的学科,是中国传统的语文学——小学的一个分支。训诂学也在译解古代词义的同时,也分析古代书籍中的语法、修辞现象。它从语言的角度研究古代文献,帮助人们阅读古典文献。根据文字的形体与声音,以解释文字意义的学问。偏重於研究古代的词义,尤其著重於研究汉魏以前古书中的词义、语法、修辞等语文现象。